急性心肌梗塞診斷治療與新趨勢

急性心肌梗塞也就是冠狀動脈血流突然因血栓而完全阻斷,導致心肌的壞死。幾乎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在到醫院前突然死亡,即為猝死。約有70%的病人以胸痛為主要的症狀,這種胸痛通常持續超過30分鐘以上。疼痛部位除以胸骨後、心前區等為主,但約10%的病人胸痛可發生在胸骨之劍突下或上腹部,易被誤診為胃痛,約20-25%的病人沒有胸痛發作,即為無痛型之急性心肌梗塞,此種無痛型的心肌梗塞隨年齡增長而機會增加,也常被誤診,這種無預警的心肌梗塞,其實更危險。

研究顯示,大約20%~50%急性猝死病患中,並無心絞痛發作病史,解剖報告顯示,90%病人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變,在Framingham研究報告中顯示25%的心肌梗塞是無症狀的。因此突然出現持續性胸悶、不明原因的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盜汗、面色蒼白、呼吸短促、休克、心律不整、暈厥及意識模糊不清時,都應警覺是否發生無痛型之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如下,四十五歲以上的男性,而女性則是在更年期後(五十歲以後),以前有心臟病史者,糖尿病,高膽固醇者,高血壓,抽煙,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生活緊張壓力等,但年輕男性與女性也可能得急性心肌梗塞。危險因子越多,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越高。急性心肌梗塞時,因有血塊塞住負責營養心臟血液的血管,心肌會因缺血而死亡。若不接受治療,時間越久傷害越大,受損之心肌細胞是無法修復再生的,因此影響到心臟的收縮力,除非接受血栓溶解劑或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以減緩心臟的傷害。心肌梗塞之三大併發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不整和急性心臟衰竭,此外它還可併發心臟破裂,心包膜炎或心包膜填塞、急性肺水腫、血管栓塞(腦中風、下肢動脈栓塞)及死亡。

越是早期治療,傷害越低,且痊癒的機會越高,若在症狀開始一小時內接受治療效果最顯著,時間越久,打通血管得到的好處就越少,通常黃金時間為心臟病發六個小時內較好,十二小時後再打通血管意義不大。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搶時間很重要,很多人會忽略急性心肌梗塞的嚴重性,而觀察是否會自動緩解,但時間緊迫,分秒必爭,越早治療越好,時間就是生命,任何有警訊的患者皆須立即接受醫療評估與治療,因此,最多觀察五分鐘,如果沒改善,趕快送醫,到大醫院的急診緊急處理,不宜自行開車到醫院,要請他人送到大醫院,或是請119、叫救護車。

預防心肌梗塞十原則:

  1. 規律的生活,避免工作過度及緊張
  2. 適度的運動,避免劇烈運動、抬重物及餐後立即運動
  3. 運動前應有暖身,運動中如感到疲倦或不適就應停止,適度休息
  4. 注意通便,多吃青菜水果
  5. 小心寒冬,外出時應多添衣服,必要時戴口罩及圍巾
  6.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過度飽食,少吃動性性脂肪(紅肉類),多吃海魚
  7. 戒菸、不酗酒。但每日少量飲酒(30cc酒精以內)可促進心血液循環
  8. 控制其它危險因子
  9. 按時服藥,藥物要放在伸手可及之處, 外出時要隨身攜帶藥物,尤其是硝化甘油
  10. 儘可能有人陪伴,減少獨處時間

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病,應把握前六小時的黃金時間,請趕快送醫,急性心肌梗塞千萬大意不得!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