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Mayday 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有個女孩跟我說,她覺得很累。從小到大都是活潑開朗的個性,一直以來在朋友間是最活躍的那個,妙語如珠,整天笑嘻嘻地,但現在不知為何整天提不起勁來,她不想再笑了,不想再演了,不想一直像戴個面具一般面對人群。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

很常聽到詢問,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我這樣擔心是正常的嗎? 擔心先生是否外遇;關心小孩的成績及交友對象;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工作上的操煩等等,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總是讓人不自覺的會去反覆回想、思考,該如何去區分這份擔心是未雨綢繆,還是杞人憂天呢? 這些擔心所給予的壓力對應表現,對我們人生是向上的助益,砥礪不斷跨出舒適圈,開拓新局面;還是往下的拉扯後腿,讓心擺盪不定落入牛角尖中?

如果對於許多事件或活動有過度焦慮和擔憂,自己也認為難以控制這擔憂,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處於如此狀態,還有一些坐立不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肌肉緊繃、失眠等症狀,而且已經造成身體不適,社交、職業或重要領域受到影響,若持續一段時間,且臨床醫療上經由醫師評估,可能已達到廣泛性焦慮症的嚴重程度。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等到忍無可忍,身體已經出現一些徵兆、不舒服了才去就醫,或是矢口否認自己需要幫忙的部分,通常先由失眠開始,漸漸詢問深入了解後,慢慢發掘背後的擔憂及焦慮。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我們表現得更好。壓力與表現的相關性,為一個倒U型,也就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增加適宜的壓力,會增強表現;但當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增加的壓力,反而會使表現下滑,而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體質不同,對外界事物的觀感敏銳度不一,也因此很難如此理想地去找到適度的壓力,並長期維持在那個壓力造成的表現高峰上,一不小心,可能就像溜滑梯一樣,由看似風光的山頂重重摔落。

所以對於是否過多擔心,過度緊張了,每件事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當問醫師這個問題時,往往心裡也都已存在一個解答,或者早已做出選擇。願意來看診的病患,本身也一定對自己目前的狀況不滿,希望可以改變,那就把擔心交給信任的醫師,不用苦惱執著於疾病與用藥,由醫師代替你去評估及開藥調整的專業部分吧!

聽著五月天的歌,格外有感覺。因為你知道大家喜歡開心的你,喜歡笑口常開的人。「誰喜歡跟愁眉苦臉的人做朋友?」你說,邊說著眼淚就如串落下。

我想到關於珍珠的傳說,滄海月明珠有淚,神話裡鮫人流出的眼淚滴滴化成珍珠。可惜現實生活不是童話故事,我們也沒有魔法,無法改變既定的事情—父母離異,戀人變心,朋友背叛,工作不順等等的事件如潮水般不斷湧入,我靜靜聽著。

“你決定不恨了;也決定不愛了,把你的靈魂關在永遠鎖上的軀殼。

「一直以來我一個人過得都很好,也不知道該跟誰說這些事,跟人家說這個很怪吧?」從小到大的教育及社會風氣,表達負面情緒,似乎是不被允許的事情。因此不知道如何是好,掩飾或逃避往往是第一選擇。對可能有心理問題感到羞恥,拒絕承認並否定自己的感受,是否不恨不愛就不悲不喜,不期不待?拒絕接受事實,或是認為痛苦的思想、感覺不存在;退縮到保護殼中,外界的一切就不會造成傷害,潛抑 (repression)、否認 (denial)是常見的防衛機制。當內在願望與外在現實無法配合時,防衛機制因此產生以保護內在真實自我,當強烈地渴望到無法意識自己需求,有時反而顯得冷淡、疏離(isolation)

“這世界笑了,於是你合群的一起笑了。

不願成為別人的負擔,所以選擇不傾訴,隱瞞真實感受,掛上微笑的面具,維護自己一向「強大」的形象,獨自解決問題,不讓任何人擔心。人都會本能地希望將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這種處理不愉快的方式也是因應機制,支撐了你如此之久,好不容易帶你來到了這裡;當感到安全時,終於忍不住將情緒一股腦釋放出來,哭泣也是一種因應方式,如同出生時原始的啕啕大哭。

“你值得真正的快樂,你應該脫下你穿的保護色。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 。感受不到壓力或情緒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當你覺得準備好了,去處理情緒,去感受它。如同潮起潮落,這些情緒來來去去,辨認出人生五味,當接納了完整的情緒,快樂才能更加真實地被感受。

而關於珍珠的傳說還有一個,珍珠之所以成為珍珠,源於一開始的某處傷口,蚌蛤用血肉將苦難一層層包裹,形成最後光彩耀眼的珍珠,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