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內科精選

血中膽固醇太高會啟動以及惡化心臟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動物細胞之細胞膜的必要組成,也是合成許多人體激素之必要成分,人體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才能維持細胞的機能正常運作,我們人體膽固醇之來源,主要是經由動物性食物和人體肝臟自行合成而來。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 (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等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內含有大量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以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可以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低密度膽固醇是堪稱一種 “壞”的膽固醇。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 膽固醇。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III ,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 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 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 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2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等以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 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性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 膽固醇之可怕,是不知不覺上升,當血清中總膽固醇或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太高時,氧化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發動脈發炎反應,起初動脈血管壁出現脂肪細絲斑,進而動脈血管硬化斑出現,而動脈發炎,動脈粥狀硬化也悄然進行,終於阻塞及血栓形成,心臟血管疾病例如:急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猝死)、心絞痛、腦中風及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接踵而來。其實好好控制血中膽固醇,是可以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危險,每增加血清總膽固醇1 mg/dl,則冠心病增加2%,反之降低膽固醇1 mg/dl,則冠心病減少2%,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 mg/dl,則冠心病減少2-3%,反之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1 mg/d,則冠心病增加2-3%。 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目前以STATIN類葯物最為突出,長期使用之安全性也高。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血管鈣化:心臟病腦中風的危險信號

最近的一些醫學研究發現﹐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中出現血管鈣化現象﹐其發生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進展密切相關。 什麼是血管鈣化﹖ 血管壁上出現鈣過量沉積的現象稱之為血管鈣化。血管鈣化又稱營養障礙性鈣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是骨形成的另一種形式﹐是異位的骨形成﹐換句話說就是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了骨骼樣的物質﹐其危害是造成血管動脈硬化﹑血管狹窄﹑極易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血管系統的鈣化包括血管鈣化和主動脈血管的瓣膜鈣化。血管鈣化發生于大動脈和中動脈管壁的內膜和中膜。血管鈣化有兩種類型﹕ 血管內膜鈣化﹐鈣化發生于血管內膜,累及大血管和冠狀動脈﹐伴有血管內膜增生﹐形成與正常骨胳發育類似的組織。血管內膜鈣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 血管中層鈣化﹐鈣化發生于血管中膜。主要發生于老年人﹑糖尿病和尿毒症等病人的血管。中膜鈣化造成血管中層厚度增加﹐動脈僵硬﹐順應性降低﹐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心室肥厚﹐影響冠狀動脈的供血和供氧。 血管鈣化的主要原因 是使用大劑量的鈣磷產品。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當鈣化度 >400時﹐患者的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發生率為50%~60%﹔鈣化度 > 1000時﹐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發生率高達80%~90%﹔二尖瓣鈣化發生率為45%﹐是普通人群的4.5倍﹐主動脈鈣化發生率為52%﹐是普通人群的13倍。鈣代謝紊亂時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升高。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血管鈣化﹑瓣膜鈣化和心肌鈣化﹐臨床表現為心衰﹑肺動脈高壓﹑左室肥厚﹑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律失常﹐甚至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上述研究對傳統補鈣觀念產生重大的沖擊﹐更詳細的研究表明﹕ 鈣劑攝入人體後有兩種不同的沉積途徑﹐一是沉積到正確的部位﹐比如﹕骨骼和牙齒﹐二是沉積到錯誤的部位﹐比如動脈血管﹑心臟瓣膜和關節軟骨。鈣的沉積是主動的和隨意的﹐也就說鈣在錯誤部位的沉積是不可避免的﹐這種錯誤的鈣沉積是形成動脈血管鈣化的基礎﹐也是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的原因。因此﹐控制血管鈣化只能從控制補鈣著手﹐只有減少鈣的攝入才能真正達到控制血管鈣化的目的。同時鈣劑可以造成關節軟骨鈣化﹑骨質增生﹐補鈣會使關節病變加重﹑促進骨刺生長。 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往往同時面對動脈硬化﹑骨質疏松和關節疾病的三重問題。如何化解這一矛盾﹐既要改善骨質疏松又不造成或加重動脈硬化。現代醫學已經為我們找到了一種非常科學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轉變一下傳統的補鈣觀念﹐這個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現代的醫學研究證實﹐具有生物活性的膠原蛋白是人體骨骼組織的主要成份﹐佔骨骼總重量的80%﹐鈣鎂等無機離子只佔骨骼重量的20%。因此﹐骨質疏松患者丟失的主要是骨膠原蛋白﹐所以骨質疏松患者首先需要解決的也是補充足量骨膠原的問題﹐它既可改善骨質疏松﹐又可避免因過量補充鈣劑造成的血管鈣化和關節軟骨鈣化﹐降低了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和關節疾病的風險﹐是一種比補鈣更先進﹑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 對于已經出現血管鈣化的患者應該採取什麼方法控制血管鈣化的繼續進展﹖專家給出了如下的建議﹕ 盡量避免過量服用鈣劑:正常食物中的鈣含量已經基本滿足人體需要﹐除非特殊原因﹐切忌盲目補充鈣劑﹐尤其是對已經出現血管鈣化跡象和關節病變患者﹐尤其需要高度重視。 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水平﹕血管鈣化患者大多同時伴有血管的脂肪和膽固醇沉積﹐沉積物可造成血管損傷﹐進而激發血管鈣化過程。因此﹐降膽固醇作用明顯﹐非常重要。 定期進行血管鈣化檢查﹐監測病情進展。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高血壓慢性隱形殺手—血壓愈高壽命愈短

高血壓堪稱慢性隱形殺手,因為不知不覺中,罹患了高血壓,增加發生腦中風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腎衰竭,間歇性跛行等疾病的危險:高血壓患者,得腦中風的機率增加7-8倍;其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增加5-7倍;高血壓患者,其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如: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的機率增加2.5-4倍。 高血壓與許多嚴重的慢性疾病有密切的相關,這些疾病多發生於銀髮族,其發生率隨年齡而增加,因此高血壓也是導致成人殘廢及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壓患者,其血值壓愈高,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愈高,預期壽命愈短。 醫學上,約有九十五%以上的高血壓是找不出原因的,稱為本態性的高血壓;另約有五%的高血壓是找得到原因的,而可以找出原因的高血壓,是可以根治的。 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才算是高血壓?當您在測量血壓時,收縮壓大於一四○、舒張壓大於九十毫米汞柱,經過多次正確測量後,大於這個數值之血壓,稱做高血壓。 以國人的情況來說,高血壓是僅次於感冒的常見疾病,成年人口約有二十%到三十%的人有高血壓,而血壓越高的人,罹患腦中風及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也愈高。 一般而言,高血壓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只是偶有頭痛、頭暈、頸子硬、胸悶、疲勞、身體不適,嚴格說來,大多數罹患高血壓的民眾都沒有任何症狀,有些民眾甚至是在無意中發現自己罹患了高血壓。 大部分的高血壓是找不出原因的,年紀及遺傳是重要因素,年紀大的人或家族史中有高血壓的人,較一般人容易發生高血壓。 高血壓如果不治療,長期下來會出現併發症,如眼底病變、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衰竭、腎病變、腎衰竭等,非常嚴重,不可等閒視之!這是因為高血壓不治療,久之造成血管壁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全身血管及心臟的併發症即由此而生。 罹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如果出現高血壓之併發症,如心臟病、腎臟病、腦中風、眼底病變等情形,一定要定期到專科醫師處診療,因為血壓越高,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就越大! 要預防高血壓併發症,持續維持正常的血壓,是最重要的方法;而一旦出現併發症,或與糖尿病一起發生時,對於高血壓的治療則更要積極。 在美國,高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也就是收縮壓控制在一四○以下、舒張壓控制在九十毫米汞柱以下的人,不過僅佔所有高血壓人口的三分之一,亦即高血壓控制得宜的人不過三十三%而已;而台灣方面,情形可能更差!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國人對於高血壓的認知不夠所致。因此建議民眾平日一定要養成量血壓的習慣,一旦發現高血壓,就應多加測量,若持續高血壓不降,則應就醫。 治療高血壓應從飲食方面及運動方面做起:少吃高鹽食物,並適度運動,對於降低血壓有很大助益;飲酒不過量、戒除香菸,並避免體重過重;平日生活作息正常,並且不吃高脂肪食物;如果血壓太高而需要服用降血壓藥時,應定期服用;此外,定期給醫師診療,常常量血壓,也學會量血壓,更是正確面對高血壓的健康態度。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